【 圖文故事:行動早療篇 】
《圖輯》每周來回五十公里,她們要一起成為冬冬繼續飛翔的翅膀
蔡慧仙治療師與周雅君社工,從去年的四月開始,每個月四次的出訪,每周一次必須來回崇德五十公里,一起為冬冬(化名)的療育計畫奔波,即便冬冬的自閉症仍需要醫療診斷的確認,在經過社工與治療師評估後,考量他仍有療育發展的可朔性,他們決定早期介入,於是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時的治療課程,就是冬冬最開心的時刻。



🏷️秀林鄉是花蓮的最北端,每周一次、來回五十公里,已是這一年多慧仙治療師與雅君社工的日常。
接近中午十一點,組長蔡慧仙治療師與周雅君社工的行動服務車,正行經新城的太魯閣橋,往崇德村案家的路上前進。從2024年的四月開始,行動早療團隊就開始服務冬冬(化名),而快要四歲的冬冬在今年八月也即將就讀幼兒園,他們在學齡前的治療服務,也即將告一個段落,但這一天一如往常,每個月四次,每周一小時的治療時間,對冬冬以及他的阿嬤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時刻。
🏷️冬冬總是率先迎接早療團隊的老師,阿嬤說他知道老師何時會來,已經先在客廳待命了。
冬冬是經由門諾醫院的聯合評估中心所轉介,由於「單親、隔代教養、家庭功能」等評估面向皆十分薄弱,加上冬冬接下來可能的自閉症診斷,早期會需要相對豐富的資源協助,慧仙與雅君反覆的討論與評估後,他們決定及早介入,如果能提早介入治療,對孩子的治療發展會是有幫助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發現家長對於孩子的身心狀況無法全然理解,所以也必須適時引導,讓家長也能具備親職教養的技能,以提升冬冬的生活刺激。



🏷️雅君社工也必須關心家長的狀況,這些細節都會連帶影響孩子接受早療服務的完整性。



🏷️冬冬的話不多,治療師以動作模仿的引導方式進行互動治療。
冬冬與阿公阿嬤同住,根據雅君從去年開始服務至今的觀察,她說阿嬤原本對這些治療不是太熱衷,但是在介入後,提供了服務策略、口頭衛教、紙本衛教、或是給予簡單具體的指令及引導阿嬤完成任務,也會透過轉介外部相關社福團體的資源,緩解他們家庭內外的不足,家庭的關係因而也有了改變,阿嬤慢慢對服務的認同感提升了,積極度跟動力也都變高,開始有了尋求資源及主動求助的行動。雅君說,現在阿嬤都會在月曆上面做記號,社福團隊到訪的時間都會標註,手機的Line群組裡也都是與社福團隊溝通的訊息。



雖然每周一次的服務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小時,但是對冬冬來說是難得的歡樂時光,在客廳的拼圖、扮家家酒或是運動遊戲,對冬冬的認知學習與肢體協調都有很大的幫助,雅君說,冬冬八月即將進入幼兒園,門諾早療服務將告一個段落,後續工作也會轉介「大比大關懷協會」繼續提供早療服務,他們會一直看顧冬冬到六歲進入小學階段為止。
門諾行動早療團隊的任務就是在轉介之前,根據評估的內容一一完成介入的策略,特別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取向,兼顧親職能力的提升以及兒童發展照顧的技能,簡單如坐小馬桶、戒尿布、餐具的使用、自我生活能力的訓練(用掃把、開燈等等),這些都是家長必須在日常生活裡試著給予孩子的機會學習,讓生活中增加刺激,以促進孩子學習,也促進家長對早療意識的提升,不只是陪孩子走一哩路,讓這個正向發展的能量留存在在家庭裡,才是早療服務的最終目的。

🏷️冬冬即將進入幼兒園,八月後將由地方NGO接續服務。

🏷️冬冬與老師有深厚的情誼,課程結束後也會幫忙撤場。
很快的接近中午十二點,這次的服務接近尾聲,治療過程中冬冬的話始終不多,但團隊可以從互動中,清楚評估冬冬這一年來學習上的進步,雖然與冬冬的緣分即將告一段落,而慧仙與雅君的服務將會持續下去,這每周五十公里雖然不是最遠的距離,但他們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來評估所需的服務與資源,這些付出是無法比擬的,雅君提到這次訪視結束前,阿嬤有說冬冬即將上學,卻沒有水壺與書包,早療團隊就會從現有物資裡提供協助,除非是無法處裡時才會尋求外部資源處裡,小至這些日常瑣事,大至向社會處申請的食物銀行資源,或是指導生活補助的申請,行動早療團隊都可以幫忙。

🏷️這雖然不是最遙遠的距離,但每次的服務慧仙與雅君都會竭盡所能。
立即支持:山地暨社區醫療照護基金/居家早療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