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吞嚥為名:為一口飯奔走—從門諾出發的行動照護團隊
文│許原豪(副組長)、門諾吞嚥照護團隊 攝影│王文傑

醫療領域的進展,有些來自於技術突破,但更多的改變其實源自於人心。門諾醫院的吞嚥照護團隊,就是這麼一群不輕易妥協、不願意忽視病人需求的專業團隊。
起初,幾位語言治療師自美國學成歸國後,試圖推廣科學儀器——動態X光吞嚥攝影(MBS)與吞嚥內視鏡檢查(FEES),準確找出吞嚥困難的根源。不過當時在臺灣,這項檢查並不被重視,多數醫療判斷仍仰賴經驗、目測,及簡單測試,錯誤率往往超過五成。
由於吞嚥問題不像外傷有明顯傷口,也不像癌症有明確檢驗數據,它隱藏在沉默中,必須靠儀器才能真正揭露。然未經儀器檢查的吞嚥決策,有時甚至比猜測還危險,對因中風、失智或神經退化而進食困難的病人來說,一口錯誤的食物,可能就會引發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甚至奪命。

「好好吃一口飯」的堅持:門諾團隊對抗吸入性肺炎與管灌依賴的實踐
儘管資源有限、制度未完善,門諾醫院仍選擇支持他們,成為東部地區吞嚥照護的起點。語言治療師們一邊臨床工作、一邊自我進修、一邊向體制爭取,努力教育醫療團隊與病人理解為什麼吞嚥是「看不見的危機」。之後,更多西部懷抱理想的語言治療師被吸引來到花蓮,加入這場以病人為本的吞嚥照護實踐行動,只為讓每位病人「好好吃一口飯」努力。
隨著努力的積累,這份感動開始擴散到整座醫院,原先是個別合作的連線,而後逐漸形成一個跨科別、跨專業、橫向串聯的整合照顧網絡。這樣的跨科整合,不是來自於政策的推動,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回應病人的需求,將吞嚥照護視為共同信念。數年後,門諾吞嚥照顧團隊終於開花結果,除了臨床上大幅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減少長期管灌的依賴,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SNQ)認證,成為全國少數獲此殊榮的照顧團隊之一。
然而,吞嚥問題卻浮現於出院後:病人在家常因照顧不足復發再次住院,甚至病情更加嚴重。即使病人仍具改善潛力,但一旦回到現實生活場域,在醫院累積的進步,往往瞬間瓦解。於是,促使團隊決心踏出醫院。

從臨床到社區:門諾醫院打造跨專業整合吞嚥照護網絡
2025年,門諾醫院正式啟動「行動吞嚥社區巡迴醫療」計畫,深入偏鄉、走進部落,不只辦理衛教、執行篩檢,更提供一站式整合評估服務——由醫師、語言治療師、護理師、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呼吸治療師到長照專業人員,攜手為照顧者提供最一致、最實用、最可執行的吞嚥照護建議;甚至把最精密吞嚥內視鏡設備帶入家中,為無法出門長者進行專業評估與指導。
將吞嚥照護帶入社區,是一群醫療專業人員共同肩負與推動的使命,病人能在熟悉的環境安穩的吃飯、喝湯——讓真正的照顧從生活落實,而不只是制式化的流程。因為吞嚥,不僅是身體的功能,而是活著的見證;吞下去的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尊嚴,一種生命的價值。
這條從醫院延伸到社區的吞嚥照護之路,不只是專業的堆疊,更是一場關於愛與信念的接力行動。從微弱的星火到一群人接力發光,門諾團隊將繼續走下去,為「好好吃一口飯」守住尊嚴、展開希望。
Q1:吞嚥困難會帶來什麼風險?
✅若忽視吞嚥問題,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甚至危及生命。
Q2:社區巡迴醫療如何進行?
✅醫療團隊攜帶設備到病人家中,進行專業檢查與評估,並提供個別化照護建議。
♥️♥️如果你或家人有進食困難,別忽視吞嚥的警訊。門諾醫院行動醫療團隊,致力讓更多人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好好吃一口飯」,守住健康與尊嚴。

立即支持:東台灣偏鄉醫療不遙遠計畫
偏鄉醫療零距離,讓愛無限延伸
衛部救字第11413608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