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黃東榕、張慧敏

門諾義肢矯具團隊朝向永續環保

矯具製作的過程裡,每年會產生數噸的醫療癈棄物,你可能無法置信!

傳統製作的環保缺陷與隱憂

義肢師陳鴻彬老師特別請我們為工廠裡的石膏模「秤斤論兩」,這些擺滿各角落的石膏,只是傳統製作背架時,在過程裡產生的石膏模具,光是製作一個兒童使用的背架,產生的石膏模就重達二十公斤以上,何況門諾有各式模具製作的需求,這些石膏模具不僅笨重又占空間,對醫療單位來說這屬於醫療廢棄物,處理成本也相對高昂。另一個隱憂是製作過程裡產生的各類職業傷害,如搬運重物、吸入石膏粉塵等等。

隨著全世界環保意識的提升,在2023年,門諾義肢矯具團隊也開始思考數位化轉型的可能。

門諾義肢矯具團隊也開始思考數位化轉型的可能

陳鴻彬說,團隊的目標是六年內完成數位化轉型,在嘗試的過程裡,透過3D數位化列印技術,產製過壓力面罩、頭盔、手部護具以及足部鞋墊,但數位化過程並非想像中容易,除了設備的支持,仍有許多要透過經驗與專業進行微調的部分,但可大幅縮短製作時程。

臨床工作的極佳輔助

近期團隊到訪的威如小妹妹,他的背架就是經由數位技術輔助製作的產品,已她的狀況來看,單憑電腦AI影像,威如的脊椎側彎情況較為嚴重,肋骨突出且皮下脂肪較少,其實難以區分骨骼與軟組織的差異,這時就需要物理治療師觸診,精確比對患部位置來微調,鴻彬分享時也提到,面對個案的傳統臨床知識,其實才是確保數位化製作能完善符合使用需求的最佳保障。威如小妹妹的穿戴狀況非常良好,門諾也持續觀察其他使用者的情況,前陣子穿戴門諾義肢參加馬拉松的楊桂鳳女士,也是透過數位化技術的協助,讓她順利完成了跑馬拉松的夢想。

期待未來的數位轉型之路

數位化之路著實不易,門諾義肢矯具團隊自今年三月,數位化屆滿兩年,初步嘗試的目標已經達成,今年四月將展開第二階段,期待可以在兩年內,以數位化的方式取代傳統背架的取模製程,如鴻彬所說,「數位化是輔助工具,仍要結合臨床經驗與醫病溝通,才能製作符合個案需求的輔具。」現在門諾義肢矯具團隊在初步數位化之後,已大量漸少醫療廢棄物的產生,製作效率以及人員安全也都大幅提升,但無論如何,能提供患者最經濟合用的輔具與矯具,才是團隊要努力的目標。

門諾矯具義肢

數位化的工作預計在六年內順利完成,未來團隊也將進駐新落成的健康管理大樓,提供花東身障朋友更多元更方便的服務選項,讓生活更有品質,也更有自信。

相關報導

Loading

我是 責任編輯: 張小敏

♥️看見更多門諾公益好事♥️ 歡迎追蹤門諾公益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