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急性醫療到社區照護:一位護理師的溫柔轉身

家醫科黃信恩醫師、藥師、護理師家訪視力不良的病患,指導胰島素劑量的調劑及使用。
我曾在臺北的醫學中心擔任重症單位護理師,後來轉至洗腎室,專注血液透析相關護理工作。身處在節奏快速、精密分工的醫療現場,每天與病人生命搏鬥,使我在技術與臨床判斷上迅速成長。
護理不只是搶救:找回最初的溫柔與尊重
當時的我,習慣透過數據與儀器來衡量護理的價值,也深信「搶救生命」是護理工作最重要的核心。然而因為家庭因素,我做出一個讓許多人難以理解的決定——離開醫學中心,搬到花蓮,過不一樣的生活。

護理師協助行動不便者進行例行性抽血檢查
從醫院臨床轉到社區巡迴,我成為社區偏鄉部落護理師,不再侷限於疾病的治療,而需要擴展照護範圍,涵蓋預防保健、急救、健康教育和社區合作等多重面相。看見不同面貌的醫療需求,也重新認識「護理」的角色。偏鄉的挑戰不在於疾病,而在於醫療資源的距離、衛教的落差與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在重症單位,我們強調「快、狠、準」;但在社區,更多時候需要的是耐心與關懷。我從照顧病情,轉向陪伴病人的生活。我開始學會問:「你最近藥有按時吃嗎?」「身體還好嗎?家人好嗎?工作順利嗎?」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對話,卻是陪伴他們與疾病共處的關鍵。

山村裡的腳步聲:護理師的全人照護與文化洗禮
在一次家訪中,我感受到護理的另一面——不是搶救,而是長期陪伴。在以往重症的訓練下,讓我在社區裡能更快察覺風險。曾經在家訪一位長者時,發現他出現輕微喘息,且下肢水腫厲害,長者並表示睡覺時無法平躺入睡。憑藉過去的經驗,我判斷疑似肺水腫的徵兆,隨即協助送醫治療,經醫師判定後須安排進行血液透析治療。那一刻,我深深體悟:急性與慢性照護並不是對立,而是可以整合。從病房的儀器聲,到山村的腳步聲,過往臨床上急重症的經驗,成為我在巡迴醫療中,陪伴慢性病者最強的底氣。
花蓮豐富的原住民文化,也深深影響我的照護觀。我學會放慢節奏、用聆聽取代指導;學會放慢腳步與長者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與信仰,進而理解什麼叫做「全人照護」;我學會更柔軟、更謙遜地接住每一個需要照護的人,也重新找回我對護理的初衷。
護理,不只是對疾病的照顧,更是理解、尊重與陪伴生活的支持。護理,不只是搶救生命,更是陪伴生命慢慢走過高低起伏的溫柔對待。
Q1:護理師也嘗試社區照護嗎?
✅雖然挑戰大,但從中獲得的回饋,是臨床工作無法比擬的。那份人與人之間的純粹連結,非常真實。
Q2:社區照護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是資源的距離與文化差異,但也因此更多創意與溫柔的解方。
♥️♥️如果你是護理人員或對偏鄉醫療有熱情,歡迎分享這篇文章給你的朋友!

立即支持:山地暨社區醫療照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