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門諾行動吞嚥團隊為養護型機構開設可靠「外掛」,期待讓長者安心吞嚥,享受以口進食的幸福感
【 圖文專題:行動吞嚥篇 】
《圖輯》門諾行動吞嚥團隊為養護型機構開設可靠「外掛」,期待讓長者安心吞嚥,享受以口進食的幸福感

上午十一點,在鄰近海岸山脈一個偏遠社區,三坪大小的房間裡,剛執行完吞嚥內視鏡檢查的郭惟致醫師正稍作休息,等候下一輪的吞嚥評估。桌上一瓶瓶五顏六色的「飲料」,是門諾吞嚥團隊進行吞嚥風險評估的秘密武器,這些「飲料」必須現場調製,每種顏色都有不同的濃稠度,可以在內視鏡的影像中,幫助吞嚥治療師判讀長者在不同食物質地的吞嚥風險等級,為長者擬定更安全的進食解方,也可以在現場透過衛教的方式,提供照顧者合宜的照護方案,降低在吞嚥過程裡的隱形風險。吞嚥團隊一行四人,就像當紅卡通裡勇者欣梅爾帶領的勇士團隊,不畏艱難地從這鄉走到那鄉,盡其所能地替人圓夢,他們懷抱著讓長者能夠安心進食的願望。

吞嚥吃喝,其實就是你我一般人的日常,但是對於有吞嚥障礙的朋友們,每一次的吞嚥,其實都可以說是「生死的交關」,但吞嚥的風險,卻也如「一般人的日常」那樣地被忽略與忽視,特別是長者在身體機能退化之後,吞嚥過程的殘積,形成日常生活裡的隱形炸彈,而花蓮狹長就醫不便的地理特性,讓長者的吞嚥照顧更難受到關注,門諾吞嚥團隊的行動車輛,這幾年來奔馳於花東縱谷,期待為偏鄉長者與照顧者提供安全吞嚥的解方,延續從嘴進食的幸福感。這次進行評估作業的地方很特別,是團隊首次與地方的私人養護所合作,不同於常見的居家場域,主要原因是一般的私人養護機構,大多受限於照護人力的匱乏,所以比較無法針對入住長者的吞嚥能力進行客製化的評估,這次有私人養護單位願意進行這個嘗試,可說是非常難得,門諾團隊也竭盡全力協助。
郭惟致醫師說:「除了個案本身的吞嚥能力之外,照護機構普遍面臨很實際且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照護人力不足。因為每位病患可能需要不同的進食策略、姿勢或食物質地,不一定每個機構都有能力像這裡一樣,做到這麼個別化的管理,而且每個人需要的食物質地不同,廚房的作業也會因此變得不一樣,相對的也會增加機構的成本負擔。」
🏷️哪裡有需要,行動診間就會在那裏。
行動吞嚥服務車裡,滿載著專業設備,從內視鏡到各樣的評估工具都缺一不可,特別是做為各項評估判讀用途的流質食用色素,都必須現場調配,從內視鏡設備的架設到現場人員的動線擺位,加上資訊器材的故障排除,通常都要一小時左右才能開始服務,但更耗時的工作,其實都必須在正式檢查之前完成。
蘇燕玲組長提到,其實在吞嚥內視鏡檢查之前,吞嚥治療師就已經先到機構內為所有的長輩進行吞嚥篩檢,確認長輩的吞嚥風險等級,同時,檢查前也要回顧長輩的病史,並根據先前訪視評估的狀況,預先擬定一些協助策略,像是如何處理進食或飲水問題,或是調整照護方式的策略。這次的前置作業中,也確實評估到高風險的長者,包括口水持續進入肺部、痰液無法咳出,為了避免急性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吞嚥治療師會先建議機構放置鼻胃管。這次的內視鏡檢查若有發現類似的個案,醫師也會建議轉介胸腔科,儘速返回醫院就診,他們就不適合在機構進行吞嚥內視鏡的檢查。
這


🏷️醫師精準的內視鏡導航,吞嚥治療師提供評估建議。
「嗯...接著他會自主吞嚥,輕度...水凍幾乎沒有殘留,嘉真請你記下Double Swallow...郭醫師...那以後我們喝水可以用水凍就好!」。
許原豪治療師正緊盯螢幕,跟隨著郭惟致醫師精準的內視鏡探照足跡,從長者的鼻腔一路滑進咽喉,他彷若坐進內視鏡的微型太空艙,飛進咽喉親臨直播現場,立即判斷長者的吞嚥狀況,這當中的嫻熟就是門諾吞嚥團隊多年的經驗累積。在評估的過程裡,最常聽到的一個單字是就是「IDDSI」,這是國際吞嚥困難飲食質地的等級,根據官方的定義將食物與飲品進行分級,這也是門諾吞嚥團隊根據個案的吞嚥狀況,個別化制定個案飲食或是吞嚥復健的策略之一。
這次郭惟致醫師與團隊特別透過「吞水凍」的方式,觀察長輩進食後咽喉殘留物的狀況,他們發現這個方式很適合今天到場檢查的長輩們,一方面解決了長輩飲水時容易嗆咳的問題,也可以在吞食水凍的過程中,順便清除咽喉的食物殘留,可謂一舉兩得。
專訪門諾吞嚥團隊:郭惟致醫師/蘇燕玲組長







🏷️養護所的觀察與考量:吞嚥問題值得關注。
惠馨養護所的范玉玲主任提到,少數家屬有注意到家人有吞嚥障礙的問題,也希望有機會讓長輩有吞嚥訓練的機會,但往返醫院與機構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最後只好打退堂鼓,真的很可惜,後來注意到門諾有行動吞嚥服務,因此開始有了接觸。這段期間養護所與門諾團隊有許多的磨合,一起克服了許多困難。她也表示,透過評估可以制定個別化的進食方案,相對的也會增加機構的成本負擔,但機構真的不希望長輩一直依賴鼻胃管進食,也希望透過吞嚥訓練,避免吞嚥問題引發的併發症風險。范主任甚至建議,養護機構若行有餘力,其實都應該好好關注住民的吞嚥問題。




今天有五位經過篩選的長者參與風險評估,從早上九點一直到下午兩點半,團隊甚至無暇午餐,才順利完成所有的評估,有空檔時甚至與機構護理長上樓探視長輩們的進食狀況,治療師也沒閒著,在評估過後,現場就要為每一位長者的吞嚥情況提出進食的建議與策略,除了特別要求機構的主要照顧者必須全程參與,例如這次的長輩皆由照服員阿萱來照顧,年齡範圍從61歲到82歲,治療師也會要求主要照顧者以平常的方式來餵食,觀察各種質地的食材在吞嚥過程的順暢度,甚至要以平常餵食的餐具來進行,評估的細節很細緻,最終目的仍是希望在評估後,能策略性地透過改變飲食質地或是進食方式,以減少長輩在吞嚥過程裡產生的風險。
專訪:惠馨養護所范玉玲主任
🏷️現場完成吞嚥評估報告,也是團隊的考驗。
每次的檢查後,在下一個評估進行之間,是團隊最忙碌的時刻,個管師、醫師、吞嚥治療師會邀集機構的護理長以及護理人員圍成一個小圈圈,針對剛才的檢查流程進行討論,也共同確認長者的吞嚥障礙程度,在個別化照護的前提下,同時必須考量機構足以負荷的服務量能,給予相對可行的吞嚥照顧建議,這15至20分鐘的腦力激盪,對長者至關重要。
🏷️珍惜機構長輩們能享受以口進食的時光。
這是門諾吞嚥服務首次與地方養護機構合作,郭惟致醫師也表示,養護機構對吞嚥問題的重視程度不一,主要也是人力照護資源現實的問題,要達到客製化的管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門諾醫院吞嚥團隊能做的就是盡力提供服務資源,期待能引領更多機構重視吞嚥照護,透過擬定照顧策略,一方面可以提升照護品質,其實也可以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讓長輩能在安全的前提下,繼續享受以口進食的樂趣。
套上一句經典卡通的精髓「如果是勇者欣梅爾的話,一定也會這樣做吧!」
門諾行動吞嚥團隊現在絕對也可以毫不猶豫地這麼說。



立即支持:東台灣偏鄉醫療不遙遠計畫
偏鄉醫療零距離,讓愛無限延伸
衛部救字第114136081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