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樺加沙風災,奔馳花蓮193縣道的輔具超人們
【 好事圖輯特派員:輔具服務篇 】
《圖輯》樺加沙風災,奔馳花蓮193縣道的輔具超人們
9月27日的周末已是災後第四天,輔具資源中心的書皓組長在下午2點接獲緊急任務,必須迅速為災區的兩位重癱身障者提供氣墊床。書皓連忙將孩子交給太太,接著立即返回辦公室籌備所需物資,動身前往光復。平常只需一小時的路程,同樣必須千折百轉隨著路況滾動式變化,來回都需要仔細規劃行駛路線。他最終選擇從台9線接上193縣道進入光復。一路上,還要不斷確認前方道路的通行狀況,確保能夠順利抵達目的地。兩個小時後,在4點順利抵達光復鄉的大進國小收容所,雖然是很輕的兩張氣墊床,但對於身處災區裡的重癱身障者與照顧者來說,可說是重中之重,所以更必須使命必達。

書皓組長火速快遞兩張氣墊床供收容所的重癱災友使用

🏷️輔具快遞也是救災
193縣道上的「鏟子超人」與「雨鞋超人」,讓前往光復的路上充滿著暖意,與他們一樣重要的,是車上的兩張氣墊床,那是兩位重癱者在災情中的希望,這幾天書皓組長其實已來回光復鄉多次,雖然早已熟門熟路但仍小心翼翼,充滿泥汙的門諾輔具服務車也已經成為193縣道上的風景之一。
「這次水災把長輩們的枴杖啊,四腳拐甚麼的都沖光光,電動床、輪椅這些帶不走的,現在都陷在汙泥裡面了!我們能做的其實不多,就是儘量把輔具送到災民長輩的手上。」
他說風災這幾天,已經當了好幾天的「輔具超人」快遞了各式輔具裝置南下,像是便盆椅、腋下拐、特製輪椅、四腳拐或是助行器等等,他也坦言輔具需求是天災裡較難被關注的項目,在重要順序上常常也並非最優先,但若是等到災後再處裡,對照顧者或傷者來說,反而會形成更大的照顧成本,對災民來說也是增添負擔,因此如果說輔具服務也是「救災」的一種,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就近設立輔具借用站協助災區
救災這幾天,由於災區漸漸開始有輔具使用的需求,書皓也與團隊及相關單位討論,就近集中輔具資源,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方便取得,9/29之後,已在光復鄉東富衛生室特別設立「災區輔具借用站」,民眾可直接聯繫駐點的專業治療師尋求協助,不須再透過社會處轉介,可大量減少輔具專業評估的溝通誤差,也細心考量災民的交通狀況與易達性,實施「到點」或是「到宅」服務,希望能更即時的提供輔具資源。第一天剛開張,服務媒合三位有需求的民眾,包括需要輪椅、單拐、還有助行器的受災友,由於目前災區的民眾都還住在收容所或是親友家,大量處於移動狀態,實際的輔具需求還不清楚,但可以想見的是,在居民逐漸返家後,大量的輔具需求能否及時盤點供應與運輸,必定會是執行單位的一大挑戰。




🏷️大進國小收容所臨時小聚落
光復鄉共有十四個村,老年人口接近30%,走進大進國小收容所,已不難想像收容所安置的狀態,書皓說長輩的輔具需求各異,天災時前端的盤點非常重要,但由於現場的情況非常混亂,收容單位的評估盤點能量也無法及時掌控,因此很多都是他到現場後才能清楚評估,這當中就會產生服務時間差,耗費許多運輸成本,因此他才與相關單位協調,就近使用東富衛生室的空間來緩解這個問題。
兩個小時後終於抵達收容所,停好車後,迅速將兩張氣墊床送至學校二樓,學校穿堂擺滿各種紙箱與物資,每間教室宛若一個臨時小聚落,大家在教室、走道做著平常在家裡做的事情,長輩在洗手台洗頭髮、在走廊使用吹風機、或是用瓦斯爐烹煮熱水泡茶等等,稍微緩解風災裡的緊張氣氛。走進閱讀教室,原本的書香味現在已充滿受潮的褥濕氣息,教室不大,書櫃也已撤至牆邊,中間就是臨時的躺床,十多位長輩或睡或臥正休息著。


🏷️氣墊床救援,不再是水果紙箱床墊
所謂的臨時躺床,就是用教室的置物箱拼湊而來,上面將就地鋪上一層薄被。靠近黑板的地方,就是兩位躺在地上的重癱受災友,照顧他們的是賴女士,其中男生是他45歲的兒子建成,20歲車禍之後就重癱至今;而躺在建成旁邊的是賴女士88歲高齡的母親,去年跌倒後就失能無法言語,他們相鄰而臥,睡在臨時以水果紙箱鋪整的床墊上,看的出來賴女士在這兩天的遷徙中已累積了許多疲憊。
「重癱者若沒有氣墊,褥瘡是最糟的結果,所以才要緊急處裡。」
書皓說了這個「重中之重」,其實就是「輔具快遞如救災」的最核心問題,我們以為隨手可得的輔具,在「天災如戰時」的時刻,絕對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對傷者或是照顧者的後續照顧來說,影響至鉅。尤其在花蓮這種地帶狹長,輸送資源有限,加上輔具醫材行都依附在大型醫療機構的附近,中南區的輔具取得並非想像中的容易,這次樺加沙水災來的又快又急,大部分長輩的輔具都放置在一樓,早已全數淹沒在淤泥之中。







書皓現場立即張羅氣床充氣的作業,賴女士說媽媽跟兒子輾轉遷徙了四天,原本避難至光復商工,沒料到洪水蔓延至學校,才第二度緊急撤離至大進國小收容所,基於重癱者的照顧考量,原本想在一樓教室方便照顧,但收容單位擔心後續溢流蔓延,只能說服賴女士將家人移往二樓的閱讀教室避難。
這時候建成笑著說。「我因此已經一個禮拜沒有洗澡啦!下樓實在太麻煩了!」
國軍在一樓提供了臨時的洗澡設備,但水資源有限,大家必須輪著洗,建成很樂觀地說,自己反正躺著沒流汗,就給其他需要的人洗就好。以書皓的治療師專業來看,他認為重癱者安置在一樓才是最佳的選擇,畢竟垂直移動就是第一件要解決的難題,收容中心因避難考量把兩位重癱的災民移往二樓,其實會有許多照顧上的難處,但現在狀況特殊,也就尊重收容單位的意見,他表示輔具團隊仍會盡全力提供最全面的輔具服務。
兩張氣墊充氣約莫二十分鐘,書皓也順便協助賴女士將兩位家人移位安置,現場需要四個人協助,才可以將兩位重癱者順利的移至氣墊床上,我們實在難以想像在水災當下,賴女士移動兩位重癱家人會是如何艱鉅的任務?但她竟然真的完成了,她也是專業的「照顧超人」。







🏷️風災過後,輔具輸送的挑戰才要開始
「非常謝謝你們的幫忙!媽媽跟兒子今天晚上可以好好的睡了。」賴女士語帶感激。
我們準備離開時已是傍晚六點,大進收容所的二樓走廊,可以望見一片草皮操場,幾個孩子正開心地奔跑著,一樓的邊角,是國軍設置的臨時洗澡間,迷彩的布棚前,大家手持衣物排隊等候洗戰鬥澡,操場邊的長輩們,一簇簇地圍成了好幾圈,臉帶愁容,也許正憂愁著自己與孩子的下一步。
離開前,書皓對賴女士說,「放心,我們一定還會再來」。這句話著實令人安心,而真正的挑戰,將在風災後開始浮現。
書皓坦言說,目前先滿足收容所長輩的需求,這相對容易,但是當大家可以回家之後,將有許多要克服的難題,首先就是後續行政執行上花蓮縣政府的態度,以輔具資源中心來說,例如電動病床等大型高價的輔具,原本都有補助可以支應購買,在使用年限尚未結束之前無法再行申請,但風災把所有大型高價的輔具都淹埋了,除了盤點上有許多困難,接著如何再次申請補助目前也尚未有定案。
還有輔具評估作業上的挑戰,大家的居家環境必定產生巨變,是否適合返回原來居住的房屋都還是個疑問,相關輔具選用及使用情境因素等也都要重新評估,短時間內要滿足的需求量也尚未明朗,而目前擺在眼前的大事,就是馬太鞍溪橋斷裂造成的交通物流運送規劃的問題,書皓說這只是災難初期的評估認知裡,能想到的幾個粗淺問題而已。
但不管如何,他與輔具團隊只希望長輩需要的資源,都能毫無偏差的遞送到他們身上,就如對賴女士說過的那句話「放心,我們一定還會再來。」那是一句足以令人安心交託的承諾,不管是在台9、台11、甚或是193縣道上,都可看見他們沒有穿上紅色披風的超人身影。







文章最後更新時間
立即支持:山地暨社區醫療照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