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瘤刀鋒走向細胞再生,邱琮朗的醫療願景:「讓偏鄉也能享有世界級醫療」
我希望我們能有更多願意留在東部願意投入偏鄉醫療的年輕醫師。
— 邱琮朗醫師
神經外科醫師不只是一場手術的提供者,更是一段漫長醫病關係的陪伴者。
在神經外科深耕超過三十年,現任為門諾醫 院副院長的邱琮朗醫師,成功執刀 1600 多例腦 瘤手術,是無數患者口中的「神手醫師」。他選擇 留在東部,選擇走一條難走卻充滿希望的路;從 顯微鏡下的腦瘤切除,到推動幹細胞治療、AI 精 準醫療與智慧手術,他用不變的初心與持續進化 的專業,為在地醫療開闢另一種可能。

我想幫助像我家人那樣的病人
「當年家人因為腦部疾病北上就醫,幸好遇到 一位很棒的神經外科醫師,讓我從小就在心裡埋 下『當醫生』的願望。」邱琮朗回憶起當初選擇神經 外科的起點,是來自一次對醫師人性的深刻感動。
邱琮朗說,醫學院就讀時,他發現自己喜歡 動態、挑戰高的工作環境,也樂於接受突發的情 境,神經外科自然而然成為他願意全力投入的專 業。「神經外科的變化多端,永遠不無聊;尤其是 腦瘤開刀,能很快看到效果,病人頭痛、癲癇的 症狀解除,整個人都不一樣了。」
邁向智慧醫療:機器手臂、AI 診斷系統加入神經外科
未來醫療的關鍵是智慧化與精準化,邱琮朗 正積極推動神經外科與 AI、機器手臂的整合。「我們已經在評估引進導航式機器手臂,能做到 0.2 公分內的精度,對顱內腫瘤、顱底手術都大有幫助。」
邱琮朗指出,AI 未來在醫學影像診斷、症狀 模式辨識方面,會是神經外科的好幫手,「我們收 集越多在地資料,訓練 AI 就越準確,未來可以提 前辨識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此外,他也構思建立「神經再生臨 床中心」,作為神經退化疾病與中風後 遺症的整合治療基地,「從幹細胞治療、 基因修補到術後復健,讓偏鄉患者也能 享受國際等級的療法。」
談到私下生活,邱琮朗笑說自己 是「生活自律派」。每天早上五點起床跑步、踩飛輪,流汗讓他有精神也能釋放 壓力。「我覺得,醫師本身也要有健康 體能,才能長期戰鬥。」運動不只是紓 壓,他也把跑步當作一種冥想,「有時 候會在腦中回想病人的情況,有時候乾脆放空,重新整理自己。」

1600 多例腦瘤手術, 背後是長達 20 年的病人陪伴
「我很幸運,這麼多年來一直專注在我最喜歡 的領域。」邱琮朗道,自己目前已累積約 1600 多 例腦瘤手術的經驗,每一位患者術後的追蹤與回 診,都讓他有深刻的使命感。
邱琮朗表示,開刀不是只有當下處理完就結束,後續5年、10 年,甚至20年的追蹤,才是 對病人的承諾。他強調,神經外科醫師不只是一 場手術的提供者,更是一段漫長醫病關係的陪伴者。有許多病人因為開刀重獲新生,回到工作崗位、成家立業,甚至將下一代帶來看診,「他們健康地生活,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醫療科技進展太慢?那就自己去念博士!
然而,神經外科也面臨諸多瓶頸,尤其是對 於惡性腦瘤,目前的治療成效仍不盡理想。 邱琮朗坦言,有時候覺得我們開刀開得很好,有些病人卻還是撐不過3年、5 年,這讓他開始反思是不是有 什麼地方可以再突破? 於是,他選擇在工作之餘進修博士班,投入幹細胞、基因工程與免疫治療(如 CAR-T 療法) 的研究,期望能透過這些前沿醫學,找到新的治療模式,特別針對退化性神經疾病與腦中風患者 提供更多選擇。


「我們已經開始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些病人真的有出乎預期的改善,這讓我很感動,也覺得 更不能停下來。」邱琮朗自信地說。 邱琮朗表示,神經外科的發展不能只停留在 開刀技術,而是要整合術後的復健、復能與再生 療法。他主張建立以病人為核心的神經整合照護 團隊,包括神經內外科、復健科、針灸科、營養 與心理等跨科別協作,「我們的病人不是只有『病』, 他們有生活、有家庭,要回到社會,需要的是一 整套支持。」

邱琮朗提到,很多人誤以為偏鄉醫療就是落 後,其實只要願意投入、引進新技術,「我們在東部也可以做出世界級的醫療。」
展望未來:培育團隊、留才育才、讓技術在偏鄉落地
邱琮朗擔任副院長不只投入醫療與研究,也積極培育全新生力軍。「我希望我們能有更多願意留在東部、願意投入偏鄉醫療的年輕醫師。」他強 調,一流的技術要落地,必須有團隊、有系統, 也要有舞台讓年輕人願意發展。「我們不是要看很多病人,而是要看對的病 人,幫助真正需要的人。」他強調,這不只是一種 專業責任,更是一種對社會的承諾。

立即支持:醫療發展基金/醫療儀器